禮樂傳家久,詩書繼世長。5月11日上午,伴隨著一曲清遠悠揚的編鐘古樂,“禮樂論壇解放論壇”2016禮樂文明與家庭建設學術研討會暨上海市民修身行動啟動儀式在嘉定區綜合辦公大樓舉行,專家學者們進行了一場“頭腦風暴”式的研討。
這樣的活動為何選在了嘉定?在歡迎辭中,嘉定區委書記馬春雷說:“嘉定是江南的歷史文化名城,是上海地區歷史最長的古城之一,建縣已有800年,有名有姓的文人學者有2000多位,寫過4600多部著作,這是嘉定的‘文化基因’。這里素有‘教化嘉定’的美稱,我們對禮樂文明與家庭建設一直很重視,今后也將一如既往地在發展經濟、提升城市功能的同時提升我們的文明、文化,有‘財氣’更要有‘文氣’!
活動由市文明辦、嘉定區委、解放日報社主辦,嘉定區文明辦、市禮儀協會承辦。市民修身行動是“十三五”時期上海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重點項目,旨在引導市民修身律己、崇德明禮,自覺維護公共秩序,形成與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相匹配的良好精神風貌。根據市文明辦下發的《關于開展市民修身行動、提升市民文明素養的實施意見(2016-2020)》,“修身行動”將倡導全體市民“讀好書、除陋習、做公益、守信用”,5年內將培訓500萬上海的市民,這項工作也將納入到上海精神文明各類創建的指標考評體系中。
“市民修身行動不僅是對中華傳統‘修身’文化的繼承轉化,也是結合上海城市實際和文化特質,融入時代要求的發展創新。通過廣泛開展各類‘修身’主題活動,將進一步促進市民群眾樹立公共意識,補齊文明素質短板,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潘敏在啟動儀式上表示。
活動中,清華大學教授彭林、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彭希哲等知名專家學者圍繞公民修身實踐、禮樂文明與家庭建設、市民素質與城市形象塑造等話題作了演講。眾“大咖”談禮樂文明與家庭建設,碰撞出了怎樣的火花?
【演講篇】
治家莫若禮守禮莫若敬
彭林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禮樂傳習所所長
今天活動的主題有三個:禮樂、家庭、修身。這三個關鍵詞抓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究竟是什么?我常打一個比方,梳頭一定要從頭頂上梳起,不要抓住一根小辮子在發梢上刮來刮去,我們要從根子上說清楚東西方文化的區別,也就是梁啟超先生所說的,中國重“禮治”,西方重“法治”。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上帝萬能、無所不在,所以西方文化看重“神”,以“教堂”作為社區活動的中心,西方人不太看重家庭的作用。中國文化則不然,我們看重血緣家庭的傳承,我們一生離不開家庭,家庭是我們生活里面最重要的一個單元。中國家庭重倫理、重輩分、講規矩,兒子要像個兒子,父親要像個父親,男人要像個男人,女人要像個女人,書包, 背包, 休閑袋等成品箱袋收,不能女人是“女漢子”,男人變成“偽娘”。
中國文化始終把人作為中心,我們人一生要走的道路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天子到庶人,沒有一個人是天生的圣賢,人人要修身。怎么修身?學禮崇禮,也就是做人要有個人樣。我在清華大學開一門課叫《中國古代禮儀文明》,第一堂課就有學生問我,你這個課有什么用?我說讓你有個人樣,這就是我這門課的作用,F在很多人,物質生活豐富了,可精神世界是蒼白空虛的。禮,就是告訴你一個君子是什么樣的,我們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在一個文明時代要學會何以自處,以及如何與人相處。
司馬光曾經說過,“治家莫如禮”。禮是什么?握手、擁抱、磕頭這些禮儀,是禮的末節。禮,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來的行為規范、典章制度。在中國文化里面,道德理性無處不在,所以禮也無處不在。中國人說的“禮”在英文里面翻譯不出來的,它相當于西方人說的文化,西方人沒有什么東西不是文化,中國沒有什么東西不是禮。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一個家庭的治理要有原則,這個原則就是公禮。我們全國千家萬戶都有一個共同的文化,我們按照這個共同的文化來建設自己的家庭,這就可以使中國為一人,使天下為一家。
學禮崇禮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落實到每個人的生活實踐中。要讓禮進入每個人的內心,成為每戶家庭的行為準則,長此以往,才能提高一個家庭、一座城市的文化素質。
曾國藩曾說過,中國文化就是八個字:以禮自治,以禮治人。在自己把自己管理好、有文化自覺、道德自覺的基礎上,再通過禮去影響身邊的人。他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秉乎禮。沒有禮,就無法修身,無法齊家治國。古代中國的每個家庭、每個家族都有祠堂、祖訓族規,有文化建設,這就使得整個社會有了一個文化基礎,F在回過頭來看,這些祖訓族規對于社會的和諧穩定是很有用的。錢穆先生說,沒有禮的人生是不和諧的人生,義烏收庫存玩具,沒有禮的社會是一個不安定的社會,誠哉斯言。
禮樂表達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