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警惕“去全球化”隱患
每個國家都試圖將自己與外部危機隔絕開來,卻有可能加劇危機在全球范圍內的蔓延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黃海霞
當美國的“買國貨”條款引起全球一片嘩然時,“去全球化”的陰云漸漸籠罩在全世界的上空。 “美國樹立了一個很壞的樣板。最擔心的結果是其他國家紛紛仿效,特別是大國。如此,全球的貿易體制和經濟體制就會混亂起來,最終沒有誰會獲得好處,只能加重金融危機的影響,惡化全球的經濟環境。如果到了互相采取貿易報復的程度,那么多邊貿易體制和世界經濟都將面臨崩潰!敝袊缈圃簢H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不無憂慮地說。
“只要經濟蕭條持續,保護主義就會存在,未來三五年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或擴大是有可能的。但就‘去全球化’本身來說,破壞力沒有想像的那樣大,其形式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社會和政治意義大于經濟意義”。這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作出的判斷。
達沃斯論壇的“逆流”
關注近期召開的不同區域的重要的國際首腦會議,無論是2月27日在泰國召開的第14屆東盟首腦會議,還是3月1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的歐盟特別首腦峰會,都力求步調一致地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反對“去全球化”抬頭。
東盟首腦會議結束后發表的聲明表示,東盟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并承諾不采取新的貿易保護措施,支持推進多哈回合談判。據悉,會議期間,東盟與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以顯示其推動自由貿易的決心。
泰國副總理戈沙沙帕瓦蘇在會議期間對媒體說,包括泰國在內的東盟國家對美國的經濟刺激計劃中有關購買美國貨的條款表示擔憂,強調東盟國家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泰國總理阿披實也呼吁,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各國必須摒棄貿易保護主義。
而本應在峰會上簽署的東盟與印度自由貿易協定,卻因為內容在印度國內過于敏感,被印度政府婉拒,最終不了了之。
在歐盟緊急峰會上,27國領導人一致同意,充分利用歐盟單一市場的優勢,推動經濟增長和就業,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攜手應對當前的金融和經濟危機。
最近一段時間,歐盟內部的分歧與矛盾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今年2月初,為救助陷入困境的法國汽車制造業,法國總統薩科齊聲稱“要避免法國汽車企業在海外開設工廠”,甚至揚言,為了保護法國汽車工業的就業人數,可以考慮將設在捷克的工廠搬回法國。
薩科齊的這些言論馬上遭到了捷克總理托波拉內克的批駁和警告:“歐洲一些國家領導人的保護主義言論將使各成員國的保護主義抬頭,并最終讓經濟危機蔓延。”
歐盟內訌也加劇了一些成員國的擔憂心理。他們既擔心法國“借危機推行保護主義”,也擔心“如果每個國家只顧本國經濟利益,將最終導致各國采取一系列競爭措施,破壞歐洲統一市場”。
由此,匈牙利總理久爾恰尼費倫茨警告說,經濟衰退有可能在冷戰結束后在歐洲制造新的分裂。
最郁悶的應該是1月底在瑞士舉行的達沃斯論壇。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是年度全球化節日,在過去10年,達沃斯論壇匯聚了各國的高層政治和經濟界領導人、企業首腦以及著名專家,宗旨是探討世界經濟領域存在的問題并促進國際經濟合作和交流,共同推進全球經濟一體化。
但今年的達沃斯論壇卻不得不面對尷尬——“去全球化”!斑_沃斯人創造的世界正開始倒退,全球化開始開倒車,”論壇的參加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說得很直接,“國際貿易和投資不斷下滑,保護主義壁壘有所抬頭。”這種景象恰好和過去10年的景象背道而馳。那時候,“無論他們有什么商業上的競爭或政治上的分歧,都一致認為,只有進一步推動國際貿易和投資——簡而言之,就是全球化——才是實現和平與繁榮的正途!
然而,暗淡的全球經濟局勢和幾個貿易大國已采取的保護主義措施,使得本次達沃斯論壇的氣氛很不融洽。依照一些分析師的判斷,全球經濟現階段所處的狀況是自經濟全球化以來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危機。伴隨著各國政府迎戰經濟衰退,各界對保護主義抬頭的擔心也在持續增長。因此,原本是探討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達沃斯論壇,在當前世界形勢下,不得不研討如何遏制“去全球化”在危機中的抬頭。
“金融保護主義”魅影
美國國會上個月通過了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購買美國貨”條款包含在內。這意味著,“買美國貨”、“裁外國人”等貿易壁壘措施,已堂而皇之地搬上了美國國會的桌面。這種“去全球化”情緒表明,美國國內保護主義思潮沉渣泛起。
“美國的措施出臺后,其他國家必然采取跟進措施,蠢蠢欲動,最糟糕的是每個國家都采取保護主義,都“去全球化”,其實越是這樣做危害越大,”宋泓對此頗為擔心。
事實也正如此。法國總統薩科齊說,如果美國堅持以制定“買國貨”條款等方式保護自身相關產業,歐盟也應該采取類似強硬措施保護自身。法國政府日前宣布,向法國雷諾和標致雪鐵龍兩大汽車公司分別提供30億歐元的優惠貸款。作為交換,這兩家法國汽車業巨頭承諾,將保證不會關閉位于法國的工廠,以維持就業。
此舉一出,立即招致德國和瑞典等其他歐盟汽車生產大國的警惕,因為這些國家的汽車廠商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法國“自掃門前雪”的做法無疑會讓別國的競爭對手處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此外,在救助金融機構的過程中,不少歐盟成員國要求受援金融機構優先向本國企業提供貸款,以幫助本國實體經濟復蘇,試圖將錢圈在國內。這種“金融保護主義”正威脅到正常的國際投資。
“金融貿易保護是一種新的現象,更值得關注。在“去全球化”的喧囂中,金融“去全球化”是要堅決反對的,”劉元春說,金融保護主義是2007年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是此次金融危機中保護主義從貿易領域向金融領域延伸的一個重要產物,具有非常實質性的價值,具有經濟戰略意義,是中心國家為了維護自己在國際經濟體系里的核心地位所作出的一種自我防范的措施。
近幾年來,一些東亞國家和石油出口國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中心國家的一些金融企業在金融危機后股價發生劇烈波動,受到重挫,嚴重低于其凈資產。正常情況下,外匯多的國家可以到美國和歐洲大量收購金融企業,但美國和歐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反對這樣的收購。
“金融保護主義未來可能會出現一種持續的態勢,中心國家不會因為一些外圍國家施加壓力就放松,因為這關乎其經濟的核心戰略利益”,劉元春判斷認為。
保護主義不能保護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