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成本激增,國內企業似乎**先考慮的應對策略當是提高產品價格來轉嫁成本。但是,受其他行業惡意串通漲價事件的影響,使得不管是出于何種目的“漲價”都變得異常敏感。在記者采訪時,各軸承企業都談“價”色變,紛紛緘口不提“漲價”。
事實上,不提并不代表不漲。記者從各大軸承廠商的銷售代理商處了解到,從2007年年末起,義烏收購服裝庫存尾貨,幾乎所有廠家的軸承產品銷售價格都有上調。浙江雙飛無油軸承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引春告訴記者,作為配套零部件,軸承價格的調整相對比較靈活。產品出廠價格是廠家與客戶協商的結果,而客戶也是了解原材料市場行情的,因此,只要與客戶進行溝通,價格適度上調客戶大都能理性接受。
但是,僅靠提高產品售價能否從根本上給企業“減負”呢?周引春告訴記者,企業在給產品定價時不能只根據目前庫存原材料的情況,而是要根據預計的交貨期內原材料價格進行定價。而這個預期價格往往不容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