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路市場”到“箱包之都”
——白溝演繹草根經濟傳奇
日前,顧客在寬敞明亮的和道國際箱包交易中心內選購箱包。 記者陳建宇攝 制圖/展茂光
南義烏、北白溝。
一臺縫紉機、一張案板,從上世紀70年代末傳統手工作坊制作起步,發展到目前全國最大的箱包產銷基地,產品行銷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白溝這個位于保定市、面積54平方公里的小鎮,已從最初的馬路市場蝶變為年成交額1200多億元的品牌化經營的商貿城,被譽為“中國箱包之都”。
今日的繁華有時會讓人忘卻來路坎坷。其實,這個全國起步最早的商品市場,它成長的每一步都曾伴隨著質疑和壓力。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里的草根經濟百折不撓、頑強生長?
回望白溝市場的發展歷程,我們能夠清晰地聽到突破與改革的鏗鏘足音。
經歷過野蠻生長,品嘗過成長陣痛,但白溝人認定:再難也不能走回頭路
設施完備、裝修考究,建筑面積50多萬平方米的和道國際箱包交易中心給人一種富麗堂皇的感覺。近日,在四樓北部一個檔口里,人過中年的高橋村商戶劉建正忙著接待來自沙特的采購商。
劉建做箱包生意的歷史,可以說就是白溝市場成長壯大的一個縮影。
白溝箱包業萌芽于高橋村。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種簡單的“老頭包”很是流行,“頭腦活絡”的劉建及一些村民照樣制作,在街上擺攤售賣。有關部門將此定性為“資本主義自發勢力”,組織“追剿隊”收繳。可由于獲利頗豐,劉建他們仍偷偷干。
1982年,“風聲”不緊了,高橋村迅速發展成箱包加工專業村,并在白溝鎮形成自發的馬路市場。劉建從此放開手腳,生意越做越大。如今,他的公司年產箱包50多萬只,銷往二三十個國家和地區。
1984年,白芙蓉市場建立,是白溝發展的標志性分界點。
劉建回憶,那時的市場,雖說一個攤位只有半米寬,但畢竟是遮風擋雨的固定場所,收購庫存箱包拉桿箱,統一收費管理。市場相對正規了,人氣旺了。“家家做箱包,人人搞推銷”一時風行白溝。到上世紀90年代初,白溝已建起一個龐大的箱包生產基地,有56家規模企業、4.2萬家個體加工戶,產品銷往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白溝市場一躍成為聞名全國的“明星市場”。
白溝市場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廣泛關注。1992年初,一場波及全省、影響全國的“白溝現象”大討論在全省展開。
當年的保定地委研究室在大討論結束時,負責起草了一份總結報告,匯報中有這樣一段話:根據實際情況有計劃地培育市場,是搞好流通、促進生產的重要環節。白溝經驗對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加快流通體制改革意義重大。
市場超速發展,問題也隨之暴露。白溝新城市場管理服務中心的張惠全多年來一直從事市場管理工作,對于白溝繁榮后管理一度失控并由此引發“近乎毀滅性的災難”刻骨銘心:“槍、黃、丑”等物品擺上柜臺,欺行霸市、打架斗毆現象時有發生,市場人流密集、臟亂不堪……1993年,媒體曝光白溝市場問題,直批“市場沒有一絲社會主義味道”,社會各界紛紛指責白溝,商戶與企業紛紛撤離。
剛剛繁榮起來的市場,何去何從?
當時的省委、省政府以及保定地委態度堅決:白溝市場要保留,但必須嚴肅整頓!
一場長達10年的整頓由此展開。整頓高潮時,曾一次調集200多名公安和武警,查抄仿真槍和淫穢音像制品。
就在白溝市場逐漸走出陰影時,2002年3月,箱包企業又發生民工苯中毒事件。輿論再次嘩然,“取締”的聲音再次響起。
關閉安全生產不達標企業,引導企業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政府主導下的整改讓白溝再一次找到出路。
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危害嚴重,文明經商是市場繁榮的生命線——慘痛的教訓讓白溝鎮從黨委、政府到每個商戶對“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兩手抓”有了深刻認識。鎮里先后出臺《市場管理細則》《商戶誠信經營守則》等制度;開辦商戶法制培訓學校,打擊失信行為,評選表彰“文明商戶”……
“全國誠信經營示范市場”“全國文明村鎮”……伴隨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項榮譽紛至沓來,白溝實現了從大棚市場到箱包交易城、國際箱包交易城、國際箱包交易中心的一次次跨越。
“千方百計實現發展是白溝人的第一選擇,再難也不走回頭路。”說起白溝市場近40年的成長歷程,張惠全感嘆。
從市場倒逼,到緊跟市場,擺脫仿造、貼牌走上品牌化經營之路
在和道國際箱包交易中心一樓,經營面積三四百平方米的“玉兔”箱包專賣店特別氣派,里面琳瑯滿目的箱包有上千個花色品種。白溝玉兔皮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金英說:“像這樣的專賣店,公司在全國總計有48家。”
張金英上世紀80年代從手工作坊起家。最初,她做的包都是簡單地照樣兒生產,頂多在上面印上“北京”“上海”等字樣。后來,貼牌生產盛行,便哪個包好賣貼哪個牌子。如今,公司旗下的“玉兔”已成為中國箱包皮具優秀品牌。
從仿造,到貼牌,再到品牌化經營,張金英說:“這都是市場逼出來的。”
“包”打天下的白溝,曾一度與義烏市場齊名。然而,改革開放20多年后,義烏市場營業面積達200多萬平方米,年交易額200多億元。白溝卻仍未跳出農貿市場框架,產品以仿造為主,利潤不到人家十分之一,市場年交易額僅40多億元。2002年,白溝鎮黨委、政府一班人到義烏考察后,殘酷的差距,刺痛并刺醒了他們。
“差距,就是發展潛力!”大家在討論中達成共識——走品牌化經營之路。
1996年,白溝鎮統一注冊了包括“玉兔”在內的20個商標,供成百上千家加工戶使用。但由于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價格不等,幾年工夫,“玉兔”們“奄奄一息”。產品銷售從大城市退到縣城,又從縣城退到農村。張金英的企業難以為繼,被迫倒閉。
艱難時刻,白溝鎮黨委、政府認定:品牌化經營的路子沒錯!借鑒義烏的經驗,改變了“大呼隆”式的商標使用方式,改成以競標方式轉讓給企業單獨使用,并鼓勵企業注冊成自己的品牌。在南方市場見過世面的張金英,以40萬元價格獲得獨家生產“玉兔”牌箱包的權利。
張金英摒棄以前低端化路線,在引領內地箱包時尚潮流的廣東設立分廠,從皮料選材、款式設計、產品質量等多方面對“玉兔”皮具全方位規范,并以專賣店、專柜形式把“玉兔”推向大中城市。
“玉兔”的成長,在白溝非常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