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科防務(002413.SZ)在客歲12月23日宣布了《關于2015年度利潤分配預案的預披露告示》,擬以未分配利潤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明金股利5.5元(含稅);同時,以成本公積金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21股。
云云慷慨的分紅送配方案,對付一家電氣機器和器械制造行業的出產企業而言,在此前的市場中照舊極難見到的。參照雷科防務2015年三季報宣布的數據,公司每股凈資產為6.42元,個中每股包括的未分配利潤和成本公積別離為1.28元和4元,此次實行頂級送配方案將耗損掉一半以上的財務資源。以2015年三季報數據為基本,此次送轉后,每股凈資產將降至1.89元,個中包括的每股未分配利潤和成本公積別離僅剩0.24元和0.61元,根基損失了從此幾個年度繼續大比例送轉的大概性。
雷科防務為安在此時點要窮盡財務資源實行高比例送轉呢?筆者說明后以為,這或者與其正在打算實行的增發收購打算有關。
涸澤而漁的送轉方案
本年2月5日,雷科防務宣布了《刊行股份及付出現金購買資產并召募配套資金暨重大資產重組陳訴書(草案)》,顯示該公司將以每股35.31元的價值定向刊行1520.82萬股股份,外加3.58億元現金用于收購早在新三板掛牌的奇維科技。對付該項定增打算,客歲6月29日雷科防務呈現停牌就因此事,在11月20日復牌時,公司就此事宣布了《刊行股份及付出現金購買資產并召募配套資金暨重大資產重組預案》修訂稿。
在那次宣布的增發收購預案批改稿中,公司所設定的增發股份定價并未像同期許多上市公司那樣配置刊行價值調解條款,而是將增發價值鎖定在每股35.31元,并不會跟著掛鉤時代A股市場整體示意而產生任何變革。從當時公司股價及期初設定的增發定價來看,其做法對定增器材而言是具有極大吸引力的,定增價相對停牌時股價52.02元打了個7折,但誰都沒有預推測后續市場會呈現持續大幅殺跌,在雷科防務停牌的4個多月中,A股市場經驗了2輪股災千股一連跌停現象,滬綜指從該公司停牌時的4192.87點大幅下跌到復牌時的3630.5點,時代指數跌幅高達13.41%,而也就是在當時,市場中個股區間跌幅在30%以上者就高達數百家,險些全部的個股估值都向下舉辦了大幅批改。
在此配景下,雷科防務的估值也有向下批改的需求,僅以今朝股價來看,當時所定的35.31元定增價吸引力已經相對有限,為擔保增發方案的順遂舉辦,雷科防務必需要運用一切步伐,乃至不吝窮盡其財務資源,采取涸澤而漁似的送轉股方案來提振,至少是需要維持其應有的股價示意,極力為后續的增發收購順遂完成締造較為有利的股價基本,但這樣的行為無疑是對該公司后續可一連送配手段的極大透支。
而除此之外,雷科防務打算收購標的奇維科技也存在有許多疑點,值得投資者去留意。
被收購標的存不合常理庫存積存
就被收購標的奇維科技而言,公司屬于“根正苗紅”的軍工觀念股,主營業務為嵌入式計較機、固態存儲裝備的研發、出產、銷售和處事,首要應用在機載、艦載、彈載、車載、地面等多種兵器平臺上,主管部門為家產與信息化部部屬的國防科工局。
在嵌入式計較機產物系列和固態存儲裝備系列兩大類中,嵌入式計較機產物系列包羅嵌入式模塊、板卡、特種嵌入式計較機及嵌入式系統辦理方案;固態存儲裝備系列則包羅大容量存儲裝備、PATA及SATA標準電子盤、DOM及UDOM電子盤、定制電子盤等。雖然該公司針對主營產物舉辦了兩個首要類此外分別,但現實上落實到詳細產物型號方面,卻不存在牢靠制式,需要參照詳細條約需求舉辦出產和加工。對此,收購陳訴書也披露“產物首要用于飛機、艦船、導彈、車載、地面等兵器設備,收購庫存內褲,大都為非標準化產物,產物種類較多,同一范例的產物數量不大,差別產物的出產所用時刻、人工數量等差異較大,奇維科技產能難以量化。”
與此相對應的是,奇維科技詳細定制產物的型號、參數等差異也很大,各年度間的銷售價值可比性不強。這一點突出表此刻該公司的產物銷售均價方面,按攝影關數據披露,嵌入式產物在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前3季度的均勻銷售價值別離為2.54萬元/套、1.84萬元/套和2.26萬元/套,存儲類產物的均勻銷售價值則別離為1.13萬元/套、1.37萬元/套和0.87萬元/套,顛簸幅度大且無規律。
這些數據充實印證了奇維科技產物詳細型號和參數的巨大性,并不具備統一制式,屬于一單一議的出產方法。因為在無法提前預知客戶方面針對型號和參數需求的前提下,一定會采取以銷定產的策劃模式,不會儲蓄大量的產制品存貨,否則儲蓄的產制品型號和參數一旦無法契合客戶需求,一定會造成積存和出產資源揮霍。
從奇維科技披露的產銷數據看,在過往的每個管帳時代,都存在產物產量大于銷量的氣象,而且這在2015年前3季度中更為明明,當期新增的產制品庫存數量,險些相當于同期產物銷售量的四分之一。這樣的數據示意,與奇維科技在產物型號和參數很是分手前提下采取以銷定產策劃模式的公道示意并不相符,這很是值得質疑。
更何況,既然存在著新增的庫存產制品積存,就一定會導致奇維科技的庫存商品科目余額呈現增加。以2015年前3季度為例,新增的產制品數量大抵相當于同期銷售量的四分之一,參照該公司同期結轉的主營業務本錢1833.29萬元,這些新增的產制品代價將高出400萬元。這也就該當對應著奇維科技2015年9月末的庫存商品科目余額要對比2014年尾凈增加400萬元以上。
但究竟上,從奇維科技的審計陳訴披露數據來看,收購庫存打底褲收九分褲,2015年9月末的庫存商品科目余額僅為868.36萬元,僅比2014年尾的719.54萬元小幅增加了150萬元閣下,這與前文的數據推算功效相差很是大。也就是說,奇維科技所披露的在2015年前3季度中,產物產量高出銷量的部分,并未在該公司的產制品庫存中獲得應有的浮現,那么這些數量復雜的產制品積存,又跑到那里去了?
巨額采購資金流向存疑
再來看看奇維科技的采購數據,按照收購陳訴書披露的信息,在陳訴期內的每個管帳時代,公司現實支出的采購資金金額,都高出同期總采購額數百萬元。個中僅在2015年前3季度,采購現金支出就高出同期采購總額800萬元以上。
在正常的管帳核算邏輯下,這勢必會導致奇維科技的應付金錢余額呈現比年鐫汰,但究竟上從資產負債表披露的數據來看卻并非云云,應付金錢余額不只沒有鐫汰,相反還逐年大幅增加。
這就很是希奇,意味著奇維科技每年現實支出的,再加上該當付出的采購款,超出其采購總額上萬萬元,兩年多時刻積累下來即是高出3000萬元的數據差異。那么這筆巨款很顯然并沒有現適用在采購項目上面,那真實的資金又流向了那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