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難道是“武統威懾”奏效了?
臺灣最新“國族民調”:超過86%島內民眾認同是中華民族,超過60%相信兩岸統一。
臺灣“行政院長”賴清德多次標榜自己是“臺獨工作者”,深綠勢力叫囂這“代表島內主流聲音”。但島內權威民調機構——臺灣競爭力論壇最新民調顯示,“統升獨降”成為民意發展趨勢。在這份民調中,有島內學者特別觀察發現,臺灣年輕一代是“理性務實”的,“天然獨”的傾向可以轉化為“不恐中”“不反中”的“理性統”。
賴清德
“中國人”認同不斷增加
臺灣《中國時報》24日報道稱,臺灣競爭力論壇23日發布“2018臺灣民眾國族認同上半年調查”。民調結果顯示,超過86%的島內民眾認同是中華民族,近52%的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超過60%的民眾認為未來兩岸會統一,均創近年新高; 相比之下“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比例則為30.1%,較去年下降1.7%。
在“具有共同血緣、語言歷史文化”的前提下,有86.7%的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否認自己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民眾只有8.3%。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為51.9%,相較去年略增1.2%;考慮法理與現實,長期現金收購庫存手套,65.8%的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較去年增加1.8%。
調查還發現,在考慮可確保臺灣利益、又能有利于兩岸和平發展的因素后,“泛中國人認同”進一步升高至69.3%,而在利益考慮下仍選擇“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比例則陡降至22.3%,兩者間相差47%,創調查以來最高。臺灣競爭力論壇學會理事長龐建國分析稱,有理由相信,只要中國大陸能夠繼續成長發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力量進一步發揮,“泛中國人認同”乃至于“中國人認同”的傾向還有擴大的可能。
報道截圖
“天然獨”變“理性統”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調查還發現島內年輕族群所謂“天然獨”傾向似乎并不像綠營說的那樣“鐵板一塊”。在不做提示的情況下,20歲至29歲的民眾回答自己“不是中國人”的比例達70.6%;但經過提示后,這一比例立即降至35.3%。顯示“去中國化”教育的確對臺灣年輕世代造成明顯影響,但年輕世代也是“理性務實”的。 龐建國認為,義烏回收庫存日用百貨,“惠臺31條”越是做得細致到位,過去20多年“去中國化”教育下塑造出臺灣年輕一代的“天然獨”傾向,越有可能被追求美好未來的愿望轉化成為“不恐中”“不反中”的“理性統”,為海峽兩岸水到渠成的統一鋪墊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