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習近平赴河南考察調研。他首先來到位于大別山革命老區的信陽市新縣。以大別山為中心建立的鄂豫皖蘇區,在土地革命時期是僅次于中央蘇區的第二大根據地,而位于鄂豫兩省交界地帶的新縣正是鄂豫皖蘇區的首府。繼2016年4月赴安徽省金寨縣考察之后,習近平為何再訪大別山區?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習近平選擇到此有什么深意?
△習近平在河南考察調研
01
大別山的革命火種,被這樣一群人保存下來>>
在新縣,求購庫存人造首品、庫存飾品、項鏈,習近平踏訪的第一站是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陵園建于1957年,占地330畝。
△正門上的“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金色大字是由李先念同志親筆題寫的。(央視記者邢彬拍攝)
在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習近平向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了花籃。
△這座革命烈士紀念碑建于1957年,碑身呈五邊形結構,碑高13.1米,紀念鄂豫皖蘇區為革命犧牲的13萬多英雄兒女。碑身正北面為朱德的親筆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央視記者石偉明拍攝)
這是今年以來,繼在江西于都縣向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甘肅高臺縣向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碑敬獻花籃后,習近平第三次在國內考察中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這些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這是烈士陵園內的英烈廣場。廣場由英名墻、永生雕塑和鄂豫皖蘇區鼎盛時期時勢圖組成。英名墻似一本打開的名冊,鐫刻著鄂豫皖三省二十六縣一萬名烈士的英名。永生雕塑像一把火炬,上面多組烈士影像寓意著革命烈士在烈火中永生。
從1927年8月土地革命戰爭打響,到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大別山區有200萬人參軍參戰,近百萬人英勇犧牲,登記在冊的僅有130351人。在烈士陵園的烈士紀念堂,陳列著一些英烈們的生平事跡。
△吳光浩(1906-1929),湖北黃陂人。1927年11月黃麻起義爆發,吳光浩任副總指揮,打響了鄂豫皖地區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黃麻起義后不久,吳光浩率領的部隊就遭到敵人瘋狂反撲,被迫突圍。此時的大別山區正值嚴冬,部隊缺衣少食,面臨隨時瓦解的危險。吳光浩把大家聚集起來堅定地說:“當前革命雖處低潮,但是誰也不能阻止革命的生存與發展,我們照黨的主張自己多想辦法奮斗,總有一天可以搞出個名堂。”
△吳煥先(1907-1935),河南新縣人,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身為新縣人,吳煥先同樣參與領導了黃麻起義,遭遇失利后,留在當地堅持開展革命活動,發展黨組織。
△這是一組以吳煥先烈士為代表的大別山烈士群雕,反映了大別山人民不畏犧牲的斗爭精神。
△沈澤民(1900-1933),浙江桐鄉人,著名文學家茅盾(原名沈德鴻)的弟弟,中國共產黨最早的58名黨員之一。
1931年,沈澤民受黨中央派遣來到鄂豫皖蘇區,任鄂豫皖省委書記。1933年,身患重病的他堅持給中央寫了一份長達一萬三千字的報告。其中寫道:“唯有萬死的決心來轉變,洗心革面,重新做起!”。
△寫完這份報告10天后,沈澤民病逝。
正是因為有信念如山、初心不改的革命精神,像吳光浩、吳煥先、沈澤民一樣的革命烈士們,才會堅持斗爭到底。大別山的革命火種也因此被保存下來。
△這是松柏掩映下的無名烈士墓區,建于2014年。土地革命時期,人口不足10萬的新縣,先后有5萬5千人為革命獻身。盡管名字無人知曉,但功勛永垂不朽。(央視記者潘巍王波濤拍攝)
02
鄂豫皖蘇區紅旗為何屹立28年不倒?>>
站在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紀念堂門口,可以遠眺到對面英雄山上的“紅旗飄飄”主題雕塑。雕塑高28米,象征著鄂豫皖蘇區28年紅旗不倒。
△在這座主題雕塑上,能清楚看到上面的8面紅旗,分別代表從鄂豫皖蘇區走出的8支紅軍隊伍: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紅十一軍、紅一軍、紅十五軍、紅四軍、紅二十五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八軍。(央視記者潘巍王波濤拍攝)
從1921年黃麻起義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28年間,鄂豫皖蘇區武裝斗爭不斷,革命紅旗始終高高飄揚在大別山上。是什么原因,能讓鄂豫皖蘇區的紅旗28年不倒、火種28年不滅呢?坐落在英雄山下的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提供了答案。這里也正是習近平在新縣考察調研的第二站。
△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博物館前英雄廣場的主題雕塑《啟航新長征》。
△這是博物館序廳名為“紅色大別山”的漢白玉浮雕,再現了大別山的激蕩歲月。(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這座博物館保存著大別山四度輝煌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