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會有成千上萬的箱包、服裝、飾品、日用百貨從全國各大工廠的倉庫里流出來,然后集中到義烏庫存街。據義烏庫存行業協會不完全統計,2012年,庫存街市場成交額突破了30億元。“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過剩產能成就了庫存市場。”該市庫存行業會長郭洪建說。
備受“庫存”困擾的行業中,最受矚目的當屬紡織服裝業。這在義烏庫存街也得到了印證——每日進出成交量最大的就是服裝。在一個仲夏的傍晚,義烏庫存商金瑞白忙完一天的生意,向記者道出這五年來的“服裝庫存經”。從這位庫存商的故事里,你可以看到產能過剩的起起伏伏。
大起大落
2008年前的金瑞白,是一位服裝專賣店店主。“當時做的是男裝,10年前,西服風靡一時,那時候只有一個感覺,賣瘋了。”金瑞白說,一天西服銷量100套,每套的利潤在100元到200元之間,日進萬元,“我的專賣店是普通品牌,如果是知名品牌,利潤更高。”
也就在那時,雨后春筍般地冒出來各種西服工廠。“手頭有點閑散資金的都去投資做西服了,更夸張的是就算沒錢也湊錢去做。大家都認為這行門檻低,利潤又高。”
如同過山車一般,大起之后是大落。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以代加工為主的小企業遭遇出口訂單大幅減少,原有的訂單生產加工模式遇到挑戰,再加上服裝業的風向標發生了變化,還來不及嘗到甜頭的一些小型服裝廠,馬上就面臨了滯銷的危險,紛紛關門或者轉行。“嘩嘩嘩倒下一大批工廠,大約有90%的廠子都關閉了,而生產出來的西服堆在倉庫里也沒人要,一把火燒掉的都有。”
從那時起,金瑞白感受到了商機的變化。2008年,他轉行做起了庫存生意。“去一些小廠收貨,經常是能以很低的價格收來,再賣給外商,中東國家的客人為主。”
剛開始做這行,工廠反悔的不少,通常是趕到當地人家又不賣了,“覺得那么便宜的價格賣給你心有不甘,也想再等等,看看市場還有沒有機會。”
“不管什么牌子,是T恤還是羽絨服,庫存拖到不得不出的時候,收購均價也就幾塊錢一件。在我們這里,不管是我們收進還是賣出,都是遠低于生產成本價。服裝不會保值。那些服裝廠商總以為,100塊成本的衣服,為什么要三五十塊賣給我們呢?于是就一直壓著,越壓越不值錢。比如五年前的貨,已經不是價錢的問題了,就是白給我們也賣不出去。”
事實上,對那些庫存積壓如山的服裝公司來說,留給他們的時間并不多。按服裝行業的成本結構,大中型服裝企業的生產成本約到吊牌價的1.8至2.3折。在庫存市場上,需要的不是對價值的尊重,而是對愛便宜心理的尊重。
春節前后,是金瑞白一年中最忙碌的時期。“工廠里銷售不出去的服裝,一般會在年底清倉。”
洼地掘金
漸漸地,金瑞白發現,危機蔓延到大的品牌服裝廠。“以前是收一些雜牌貨比較多,2010年以后,大品牌的貨收得多起來了。”
在服裝業整體進入“大庫存”時代之后,各大品牌零售店關店的消息此起彼伏。繼2012年國內某知名運動品牌關閉了1200家門店以后,陸續有其他同類品牌關店的消息傳出:少則幾百家,多則上千家。
“這么多門店關了,庫存壓力更大。大公司的倉儲和人員要求高,所以形勢會更緊張一些。”金瑞白稱,最近兩三年,他頻繁地在全國各地進出品牌服裝廠,有的公司庫存量之大令他咋舌,“你相信嗎,有些西服廠十幾年下來,從來沒清理過庫存,幾千萬元的貨就壓在倉庫里!”
另一位義烏庫存商則向記者講述了某一次他看到的場景:在天津某品牌男裝基地,倉庫靠海而建,無邊無際,一眼望不到頭。“工廠的工作人員帶著我大概繞了十幾個彎,每繞一個彎,都看不到盡頭!足足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才把那個倉庫走完。”
同時,供求雙方的關系也在悄悄發生變化。盡管一些知名公司對庫存商表現依然倨傲,但到了一定時候,他們也會有求于這些江湖上的“及時雨”。“以前不怎么主動接到品牌服裝要出貨的電話,一般都是通過中間人牽線,現在一天會有好幾個。”金瑞白稱。
“越來越多的老板選擇‘斷腕’清倉以求資金,否則只能等來工廠的加速倒閉。”一位業內人士稱。
高庫存行情下,隨便哪一家的庫存貨全部拿出來,金瑞白都消化不了。“我們收庫存,幾百萬元一單的占多數。他們會一批批放出來,我們也會一批批收。”庫存商們也在加速抱團。庫存業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行業,對資金要求很高。如果遇到合適的價格而一個庫存商無法消化,那就集結庫存街上幾家“檔口”,一舉盤下。
“在產能過剩的長周期中,庫存業從原來的行業洼地成為了新的掘金地。”有業內人士指出。
告別昨天
“服裝業的高庫存大約還將延續四五年時間。”說起對未來的判斷,金瑞白對自己的這一論斷有把握。“絕大多數的服裝廠銷量都在下滑。線上線下都是如此。庫存的增量還將維持一段時間。”
從8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中的庫存指數可以看出,原材料庫存指數為48%,仍位于臨界點以下,說明還在滯漲階段,去庫存化的道路還任重道遠。“商品過剩嚴重影響全球經濟的增長,特別是像中國這樣正在高速發展的國家。但由于信息不對稱,沒有一個安全、便捷的交易平臺,庫存商品還將越壓越多,5至10年后將不堪設想。”有專家稱。
居高不下的庫存壓力迫使服裝企業放下身段,用盡渾身解數“去庫存”。關注商場百貨的人會發現,還未正式入秋,不少服裝品牌的秋冬款已經在搶著做活動了,打折、買贈、限時搶購,花樣繁多。從運動品牌、休閑服飾,到品牌男女裝,幾乎無一不在打折,且折扣力度明顯高于往年。
“進入秋冬季節,服裝全都進入了大力打折促銷季,這背后其實是服裝公司與存貨的一場拉鋸戰。”杭州一位知名男裝品牌的代理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以往只是困擾運動、休閑品牌的庫存壓力,如今已經蔓延到了整個服裝行業。
但金瑞白認為,打折過度會有損品牌形象。從幾百元甚至上千元跳水至幾十元一件,消費者的觀感不會那么舒服。“有不少牌子就是被自身打折打趴下的。”他認為,服裝企業要更多地改變觀念意識,及時處理庫存。“服裝早已是賣方市場,企業老想著虧本的生意不能做,干等市場轉機也不行。例如上半年生產的貨,下半年就要加速處理掉,此時賣給庫存商價格合適,也尚有討價還價空間。放著只會貶值,還要付出各種成本,長痛不如短痛。”